“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為沿線各國人民帶來福祉。從歐亞大陸到非洲、美洲、
大洋洲,基礎設施作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基石,已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架構。本期策劃挑選4個具有代表性的交通項目,聚焦其建設給當地經濟發展、物資流通、人員往來等帶來的美麗嬗變。
中馬友誼大橋:馬累街頭亮起了紅綠燈
晴空澄碧,海天一色。23歲的馬爾代夫青年塔斯坐在一輛小型貨車上,愜意地享受著清爽的海風。從首都馬累島經過中馬友誼大橋,十幾分鐘后他就到達了目的地——胡魯馬累島。下車,卸貨,結算,返回馬累再裝貨,一切順暢自如。
作為馬累一家五金配件公司的銷售主管,這是塔斯日常的工作場景。而這看似普普通通的貨物交易 過 程 ,在 8 個月前可要艱難得多。“中馬友誼大橋還沒有開通時,要想十幾分鐘就從馬累趕到胡魯馬累島是不可能的 。”談起以往的經歷 ,塔斯滔滔不絕,“大橋通車前,有一次我們準備運送一批摩托車零配件,光在馬 累碼頭等船就等了5個多小時,船到了后還要6個人一起把配件打包并吃力地抬上去,再用1個多小時海上航行最終抵達胡魯馬累碼頭。而現在,我們直接從公司把配件裝車,通過大橋就能迅速達到!”
2018年8月30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中馬友誼大橋正式通車,隔海相望的首 都馬累島和機場島以及胡魯馬累島從此連為一體,結束了馬爾代夫沒有跨海大 橋的歷史。中國建設者在33個月超短工期內,克服了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條件下建設跨海大橋的種種難題,助力馬爾代夫實現了“橋梁夢”。
“大橋開通后至少節約了70%的運輸成本,現在一天往返四五趟不成問題,我們的業務已經在胡魯馬累全面鋪開了。”塔斯興奮地說,“中國人建橋很厲害,非常感謝他們!”中馬友誼大橋的通車,不僅方便了馬爾代夫人民的出行,還為該國帶來了一些新氣象。在大橋橋頭,各類車輛有序通行,橋頭紅綠燈交替閃爍 。 當地交警阿珊說:“大橋通車那天我們攔住了很多沒注意紅燈就想直接闖過去的 年輕人,他們太興奮了,還沒習慣紅綠燈。如今,大家都已適應并能夠遵守交通規則了。”
據了解,在中馬友誼大橋通車前,由于馬累街道十分狹窄,市民多喜歡騎摩托車,整個首都都不使用紅綠燈,交通顯得十分擁擠。而大橋的通車則改變了當地的交通格局,紅綠燈成為首都市民的新事物,馬累的擁堵狀況也得到了緩解。為此,當地政府還頒發新規定,為了更加安全的通行,從今年 4 月 1 日起,當地居民在大橋上駕駛摩托車必須戴上安全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