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衛視 2021年6月18日晚播出 時長18分鐘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如今中國奇跡驚艷世界、中國制造享譽全球。一系列超級工程接連精彩亮相,問鼎蒼穹的“天問一號”,遨游滄海的“華龍一號”;從深海空間站到量子通信;從5G到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這些令世界矚目,令國人自豪的超級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港珠澳大橋作為當今中國享譽世界的超級工程,開創了多項世界之最。它的驚艷問世背后,建設團隊團結一心、迎難而上,在技術攻關、工程質量、進度控制等多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張洪和他的青年突擊隊隊員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多項島隧工程核心工作,在這座世紀大橋上鐫刻下他們奮斗青春的印記。
港珠澳大橋,一座貫通珠海、香港、澳門的跨海大橋,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而這一切的開始卻是重重困難。張洪,一個年輕的80后黨員,作為隧道沉管的施工人員,他在這里一步步成長為總工,帶領年輕隊員們攻克下無數建設難題。他七年的青春化作港珠澳大橋的基石,在伶仃洋中熠熠生輝。
一、情景演繹
浩博(飾 張洪):“一晃眼,沉管的任務全部完成。真想不到在這牛頭島上一干就是七年。沉管隧道,無非就是把海底隧道分成段,在工廠澆筑制作,再沉入海底拼裝,聽起來特別容易,但其實設計、建模、預制、沉管、對接,每一個步驟,每一處細節都決定了港珠澳大橋的成敗。當時組織上成立了青年突擊隊,找到我說:‘小張啊,組織上想讓你來當隊長,有沒有信心,能不能當好。’隊長責任重大,我腦海里立刻想到:專家論證會上,我們的總工程師林鳴和我們90歲的孫均院士挺身而出,同外國專家據理力爭,我憑什么猶豫呢?就這樣啊,我結識了一群年輕小伙子,都是剛來島上沒多久,有干勁兒、有想法。年輕就要醒著拼,這就是我們80后、90后黨員的樣子,年輕有力量,敢沖敢拼搏。4萬米焊縫,一寸不遺,300多道工序一道不漏,數千個預留孔一個不差。我敢拍著胸脯說,沉管的每一個環節都是100%合格,萬無一失。年輕的突擊隊員們個頂個都是好樣的。等大橋建好了,一定要回來看一看。我們建的不只是一座橋,也是打通大灣區的任督二脈。我們的港珠澳大橋從技術空白、一無所有,一步步到自主研發開工建設,7年時間,我也從一名普通的黨員、施工一線的技術人員一步步成長為主管,部長,總工。我接受著組織上的信任委托,看著前輩們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我相信有你們在,有年輕一代的我們在,就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
二、訪談
主持人:“讓我們有請港珠澳大橋最終接頭青年突擊隊隊長張洪和他的隊員游川。”
張洪:“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叫張洪。”
游川:“我叫游川。”
主持人:“歡迎兩位。我們剛剛從浩博的戲劇表演當中看到,原來你們為了建設大橋,在牛頭島上生活了7年之久,剛剛得知要上島建設港珠澳大橋,那是什么心情?”
張洪:“我記得當時是2011年7月份,要把我調到港珠澳大橋,當時很興奮啊,因為之前就聽我們同事在說這個橋是一個超級工程,巨大的工程。然后不久我們就搬上島了,在那個牛頭島上,我們住的房子,是我們講叫360度全景房,你推開窗到處是海。我是一個四川人,從小就生活在內地,看到了海水這么浩瀚,非常的震撼。然后沒過多久,其實這個興奮勁就下來了,誰也想象不到我們在上面一待就是7年。”
主持人:“你剛才說了這是有重大意義的一個超級工程,能不能給我們普通觀眾普及一下,咱們這個工程到底牛在哪里?”
張洪:“我們港珠澳大橋,這么講吧,它是目前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包含了我們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也是我們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我們團隊主要是負責沉管的預制,還有我們最終接頭一個制造的工作。在港珠澳大橋建設前。沉管技術還大多數掌握在歐美國家和日本這幾個少數的發達國家的手上。我們找到一家荷蘭的沉管技術的一個咨詢公司,想跟他們合作。當時初步談的時候,他們報了個價很讓我們意外,因為我們當時的關于這個沉管安裝的預算是不超過3個億(人民幣),結果他們報給我們的價格是1.5億歐元,當時的人民幣匯率來算的話是15億人民幣,”
主持人:“是我們心理價位的5倍。
張洪:“對,5倍。經過那次談判之后,我們意識到關于這個沉管的技術一定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掌握了這個核心技術,我們才能不被人卡脖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全長約6.7公里。最深處埋入海底近50米,整個隧道由33節重達8萬噸的巨型沉管,及一節長約12米的最終接頭拼接而成。在這33節分毫不差的沉管預制過程中,澆筑百萬方混凝土而無一裂縫,創造了海洋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工程奇跡,為我國工程建設標注了全新的高度,也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沉管隧道的領軍國家之一。而這一切,是沉管建設團隊的建設者們,在短短6年的時間里,通過他們艱苦卓絕的不懈探索、自主攻關、自主研發的成果。
主持人:“其實自主研發是一個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而且很反復、很漫長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們一定克服了很多很多的困難。現在回想起來有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哪些?”
張洪:“我們沉管是世界上唯一一條深埋的沉管,國際上沒有先例。因為我們現在國際上城管的體系只有兩種體系,一種是我們叫剛性的,就是很硬。另外一種叫柔性沉管,像皮皮蝦一樣的,很柔軟。為了克服我們深埋沉管這個難題,我們要發明第三種體系,我們稱之為半剛性。就是它又結合了我們的柔性的特點,又結合了剛性的特點。那個時候我們設計已經把方案做得很成熟,拿出來開專家會,但是一上會之后,外國專家他一上來就:你們在沉管領域連走都還沒學會,你就想跑了,是不是。感覺就是你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你去設計一套新的理論,因為這200年,這理論都是掌握在人家手上的。當時這個會開的就不成功,回來之后我們團隊頂著非常大的壓力,又經過了幾個月的研究和論證,我們的設計團隊每天晚上工作到3點鐘,我們也委托了我們國內幾家頂尖的高校,對我們的結果進行背靠背的驗算。幾個月之后,驗算結果也返回到我們的手中,我們一看,完全一致,說明我們這個提這個理念是對的,我們的方案是可行的,終于把外國專家們全部說服了。”
主持人:“游川記憶中有什么印象最深的困難?”
游川:“在33個管節的預制過程當中,每道工序要100%合格,中間某個環節出了一些狀況,這個是不可逆的,這種損失也是不可估計的。所以說我們黨支部就提出來“第一文化”這么一個概念。通過培訓、活動,讓我們的管理層工人一直保持著一種嚴苛的工匠精神。
張洪:“在我們7年的建設期,每一次可能遇到的難題都不一樣。大概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沉管最終街頭的任務馬上就提上議程了。我們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的最終街頭采用了一種全新方式,它是放在陸地上先預制好,然后在現場一天就安裝完成,就可以貫通。這個本體的鋼殼結構,一共有304個隔倉,它的焊縫加起來將近有4萬米的焊縫。這個最終接頭會放在我們伶仃洋水下超過30米的水深,面臨這水深這么大的壓力的話,哪怕有一寸焊縫有一絲瑕疵,這個龐然大物有可能瞬間就報廢了。當時我們工區成立了一支青年突擊隊,30名的青年隊員基本上都是80后或者是90后的居多了,里面還有5個黨員同志承擔起了我們整個港口制造里面所有工序質量的一個檢查任務。”
游川:“我記得那是2017年的春節,我們全隊30多個小伙子就跑到南通去,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吃著泡面就開始工作了。其實檢查這個焊縫,我們有一道特殊的工序,需要手進去摸。2017年的春節,江蘇又特別的寒冷,連續下了好幾場雪(主持人:是的)。這么大的冬天,光著手摸著冰冷的鋼板,其實那種感覺很難受。那么我們的鋼殼是一個全封閉的結構,空間比較狹窄。我記得我們有個小伙子叫楊震,他的主要工作是進去檢查里面隔倉的焊縫,因為他身材比較高大,只能雙手雙腳配合著爬進去在里面穿梭。一待就是一天時間下來,一般出了鋼殼之后就癱倒在地,就是腿已經伸不直了,其實也是這種堅持。我們把4萬條焊縫、300多道工序,一到工序不漏,一個不差地把它做出來了。”
主持人:“那每一個觸摸,每一厘米的測算跟觀察,要保證未來的安全。百年大計。”
張洪:“還有我們還需要在最終接頭的底部,我們的基床上面注入一個叫基礎后注漿的東西。當時臺風剛剛過境,浪打起來有兩三米高,我們也為了注那個江,預埋了有4根注漿管,要通到水下30米,沒有任何支撐,直接接到我們的船上來。我們隨時都擔心它會斷掉,然后我們在澆筑過程中,結果又陸續堵了三根,如果說你第四根都堵了,有可能就面臨著失敗了(主持人:對)。那個時候我們所有隊員拆泵管、組合泵管,最終我們堅持了兩天兩夜,終于把它完成了。那個時候我記得剛好也是凌晨,大家是相擁而泣啊。當時有好幾個隊員直接就躺在船的甲板上,哪個角落直接睡著了。”
主持人:“因為其實精神的壓力要遠遠大于體能的一個消耗。”
張洪:“對。在我們整個項目,像我這樣的突擊隊一共有16支,負責不同的重難點工程。每當工程進展到危機的時候,總有黨員干部、黨員同志率先沖到一線。我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我們沉管安裝的時候,因為對接的時候偏差過大,團隊里面以我們林總為首的黨員干部全部站出來,堅持在一線,整整96個小時,一眼都沒合,才成功的把第一節沉管安裝就位。在整個項目的過程當中,感受最深的是沒有黨建的支持和引領,不可能完成我們這個超級工程。”
主持人:“其實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奮斗,大橋通車那天是2018年的10月23號,那一天,我想問一下兩位的心情是什么樣子的?”
游川:“百感交集,能參與港珠澳大橋這個項目,那種自豪感和那種驕傲感。”
張洪:“當時大家確實留下了很激動的淚水,我們習總書記過來親自為我們剪彩、通車,稱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和復興橋。”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點,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從此,粵港澳大灣區形成1小時生活圈,香港、澳門特區開啟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篇章。這座由粵港澳三地首次共建的超級工程,是中國第一座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歷經六年籌備、九年建設,國家總投入超過千億元,先后有兩萬多名建設者和科研人員參與其中。
林鳴:“在整個大橋的建設工地上,由青年黨員領頭的青年隊伍不計其數,他們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港珠澳大橋。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四十年黨齡的老黨員,我為他們驕傲。未來會有更多超級工程拔地而起,讓國家驕傲,令世界驚艷。只要黨和國家需要,我們都會挺身而出,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主持人:“謝謝我們所有大橋的建設者們。我想問一下兩位,你們覺得這個時代賦予你們的是什么?”
張洪:“我覺得時代賦予了我大展拳腳的平臺,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作為我們工程師,我覺得是幸福的。因為趕上我們現在國家有能力建設一個個的超級工程,有了這么多超級工程,其實才有我們施展才華的一個機會。身為黨員的話,我也覺得無愧于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游川:“我覺得時代賦予了我們勇往直前、追逐夢想的一種勇氣。港珠澳大橋它是個名副其實的創新橋,我們光專利都有400多項,這也是我們廣大的科研人員和我們的建設者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我們這種執著的工匠精神。我想我有幸參與其中,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也是甚感欣慰。”
主持人:“黨領導下的體制優勢,是張宏和他的工友們創造奇跡的底氣所在,更是新時代中,大國工程必定大功告成的奧秘所在。而張鴻和他的青年突擊隊員們,更是播灑出超級工程中的一片青春亮色。他們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中國青年之名。”
三、結束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這些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超級工程,彰顯的是中國精度、中國長度、中國高度和中國速度,讓國人驕傲,讓世界驚艷。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用雙手、用智慧、用毅力、用決心創造出了一個個幾乎從零開始的奇跡,讓中國人民的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