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公司承建的廣澳高速廣珠段改擴建TJ6標項目水上施工取得突破性進展,洪奇瀝水道橋59號墩承臺雙壁鋼圍堰下沉至設計標高,標志著項目首個雙壁鋼圍堰成功下放到位。
團隊歷時多天奮戰,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成功破解復雜地質條件下深水埋置式承臺圍堰施工難題,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動脈建設再添動力。
洪奇瀝水道橋為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其59號主墩雙壁鋼圍堰自1月1日開始正式吸泥下沉,累計下沉高度約10米,承臺平面尺寸23米*11米、厚5米,施工規模大,地質條件復雜。項目團隊創新采用新型自浮可周轉拼裝式雙壁鋼圍堰,并研發模塊化和單元化雙壁鋼圍堰拼裝式設計技術,將鋼圍堰全焊接連接點優化為預應力精軋螺紋鋼和高強螺栓加止水膠條連接的單元拼裝式新型鋼圍堰施工技術,實現鋼圍堰快速安裝和周轉,減少了深水潛水切割作業安全風險,為后續承臺施工筑起堅實防護。
面對河床下近10米深的粉質粘土層,傳統吸泥工藝遭遇嚴峻挑戰。項目團隊組建技術攻堅小組,創新采用“振動錘+高壓水管”復合清障法,首先將底部帶分割板的鋼管插入土體,然后使用振動錘輔助破土,高壓水管連續對土體進行沖射,最后使用鉸吸式吸泥機進行吸泥,有效破解粘土吸附難題。
施工區域位于繁忙水道,項目部全過程踐行智慧建造和綠色建造理念。一方面運用BIM技術作為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嚴格實施環保方案,通過泥水分離保障零污染排放。施工期間正值春節,項目團隊安排人員24小時值守和監控巡查,保障圍堰下放全程可控。
此次鋼套箱順利下沉,不僅為后續工序奠定堅實基礎,更積累了復雜地質條件下深水大型雙壁鋼圍堰施工的寶貴經驗,為同類工程施工提供了創新樣板。
廣澳高速廣珠段改擴建TJ6標合同段全長6.35公里,橋梁共4座,涵洞通道15座,改造現狀互通式立交1處,主體結構包括橋梁、涵洞、路基、路面新建及原橋處置改造,全線改擴建方式總體采用“兩側整體加寬+左側分離式加寬”的原址改擴建形式。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加強橫瀝、萬頃沙、中山之間的聯通,優化升級南沙、中山區域交通,提升珠江口跨江通道銜接轉換通行能力,有效緩解深中通道通車后交通壓力。(王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