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交二航局承建的福州白龍洲大橋(原名“閩侯二橋”)正式建成通車。
白龍洲大橋項目位于福州市閩侯縣,起于閩侯縣竹岐新區316國道,止于甘蔗濱城大道,全長約3.5公里。其中跨越閩江的白龍洲大橋主橋長560米,是目前國內最寬疊合梁斜拉橋,橋面最大寬度達46.5米,也是國內唯一的“水滴形橋塔+豎琴索”布置的市政景觀橋梁。
白龍洲大橋為水滴型雙塔斜拉橋造型,索塔高120米,主跨280米,通航標準達到內河航道Ⅳ級。設計標準為城市主干道,主線行車時速60公里,雙向六車道并設人行道、非機動車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大橋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克服了閩江地質復雜、橋塔空間異形結構精度控制要求高等系列難題。在樁基施工中,面臨高強度花崗巖基巖地質條件入巖深度大、成孔難度高的現實狀況,項目部加強技術創新,創造性提出“內嵌法”鋼護筒施工工藝,成功解決鋼護筒嵌入堅硬花崗巖的施工難題。
主塔為水滴形結構,下塔柱、塔冠均采用圓曲線,受溫度、日照、塔吊附著等因素影響,索塔線形控制難度大。項目團隊針對主塔建立高精度三維索塔模型,合理劃分索塔節段,優化模板設計和分塊,根據索塔溫度監測數據調整測量方案,保證了日間全天候放樣精度,實現索塔完美成形。
跨江主橋采用對稱單懸臂拼裝工藝,中跨最大懸臂長度達140米,對結構內力、線形控制及鋼梁加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項目部引入三維手段對鋼梁模擬試拼裝,通過建立主梁模型對安裝過程進行計算分析,驗證桿件內力,建立全過程施工控制體系,強化構件制造階段控制與監測,達到拼裝精度控制在3毫米內的標準。
項目團隊堅持產研結合,還形成了裸巖及淺覆蓋層棧橋及樁基施工技術、強風區大懸臂疊合梁拼裝技術、水滴形曲線索塔施工技術等系列成果,為后續同類型橋梁建設提供了經驗。
白龍洲大橋的建成通車,進一步加強了閩侯縣與福州中心城區的聯系,對福州“兩江四岸”以及濱江新城建設、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郝巖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