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 張政
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索塔、東錨碇、非通航孔引橋施工現場,總有一位手持圖紙、肩背儀器的人來回奔忙。每到一處施工點,他總是彎著腰,瞇縫著眼,用儀器去觀測精度,用數據去評定標準。他就是深中通道項目測量隊隊長羅友華。
2006年踏入崗位開始,羅友華就從測量員干起,先后參建了黃海大橋、崇啟大橋、成都北改、南充化工園鐵路專用線、舟山小干二橋、文萊PMB大橋、馬來西亞東部鐵路、深中通道等工程。一路走來,他把測量融入到了內心世界,擔任起大橋“守護人”的角色。
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地處原始森林地帶,鐵路線路沿線植被茂盛,地勢復雜,多數為馬來當地人都未曾深入的原始森林。整個項目的CPⅡ控制網布設困難重重,常規水準測量無法實施。
“項目上的測量人員都沒有類似經驗,未來是一片未知。”羅友華說。為確保項目有序推進,他徹夜翻閱國內外各種施工資料,發現武廣高鐵項目有類似的施工經驗,經過反復研究,提出了采用同軸雙棱鏡全站儀測距三角高程法代替常規水準測量,填補了公司幾十年來施工測量的空白。
他所提出的這種測量方法,通過實踐證明,完全滿足施工規范要求的三等水準精度要求,同時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比同期項目總公司委托的測量機構布設的CPⅠ網所用時間要節省三分之二。
錨碇圍堰基礎的沉降位移監測,是深中通道項目S04合同段測量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保證施工進度和安全,羅友華逐條研讀業主提出的監測要求,提出一種全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站儀自動監測方案。這種方案代替了常規GPS實時監測方案,通過全站儀自動化監測,配合一套自動化數據處理軟件,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由系統自動分析整理數據并自動生成報表,方法操作簡單,數據處理快速,成本較低。該自動監測系統后被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及測控中心組織其余標段多次觀摩,深受業主歡迎及表揚。
與年輕人相處,羅友華有著獨特的“挖掘”方式。項目建設前期,負責伶仃洋大橋東塔的胡志敏、負責東錨碇的蔣劍是第一次在全海上進行測量施工。“面對世界最大海中錨碇,他們倆如同小孩穿上了大人衣服,內心充滿緊張。”羅友華察看年輕人的狀態于細微,特地找機會給二人講述他當年參與建設時期的心路歷程。羅友華愛才惜才,遇到年輕技術骨干的請教,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經驗一口氣教給他們。他幽默地教年輕人們在工地上要用“小偷式的眼睛”去觀察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
“對于后輩,要傳遞正能量,讓他們奮發去學習,去工作。”回望與橋相伴的歲月,羅友華感言:“作為團隊的一份子,要懂得奉獻, 首先要為這個團隊考慮問題,才能打造出鐵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