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余杭高架項目抗擊超強臺風側記
8月10日1時45分,今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以超強臺風強度登陸浙江溫嶺沿海,為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同時還躋身建國以來登陸浙江最強臺風第3位。
“利奇馬”來勢兇猛,極具破壞性,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速度52米每秒),超越此前的臺風“蝴蝶”,成為今年“風王”,具有風雨強度強、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對余杭區產生明顯風雨影響。
面對來勢洶洶的“利奇馬”,8月8日下午,余杭高架項目全面轉入防臺應急工作。項目部立即召開緊急防臺部署會,所有人員嚴陣以待。傍晚,陰云密布的余杭區上空籠罩著層層霧氣,空氣中含著濕漉漉的水氣。幾天前還是近40度高溫的余杭,此刻的氣溫驟然下降。
臺風來臨前,各項防臺措施啟動
余杭高架項目地處杭州市余杭區,是臺風“利奇馬”預測運動軌跡必經之地。8月9日一早,按照防臺部署,項目綜合辦負責后勤物資補給保障,安全部負責全面排查安全隱患及防臺信息收集報送,工程部、設備部進行人機料安全保障,資料室檢查項目檔案資料存儲安全。
“龍門吊拉好纜風繩,旋挖鉆、吊車、挖機等所有設備全部停止作業,并轉移至安全區域集中停放。” 9日上午,項目常務副經理王國紅再次對現場所有防臺應急小組發出指令。各部門各司其責,防臺工作緊張有序進行。
為保證在強降雨時道路不會產生過多積水阻礙過往行人通行,工長廖洪帶領搶險小隊到現場新建了排水井,以便把低洼路段積水通過雨水井排入管網。“以前這里沒有雨水井,又是最低的地方,每次下大雨,水排不出去,就會越積越多,過路的人和非機動車只有繞到機動車道上面去,這樣實在很危險,現在我們在這里新建3處雨水井,把積水排走了行人就能走非機動車道了。”廖洪說。
發布撤離指令,人員有序避險,處處充滿溫情
9日下午14時許,區防汛防旱指揮部將防臺風應急響應提升至II級,項目負責人林樹奎接上級指令:所有人員全部撤離至避災安置點躲避臺風。迅即,人員撤離指令傳遞到各工區。各工區迅速按照應急預案,立即對項目全體員工及檔案資料等貴重物品的高效安全撤離。
“快、快、快。全體人員在駐地大院集合,分批撤離,家屬、兒童和女員工先上車,趕緊通知各班組負責人,帶領全體工人緊急撤離,青年員工幫助大家撤離,務必轉移至安全區域,班子成員最后撤!”一陣急促的呼喊聲響徹項目營地,項目黨支部書記劉創安排著項目本部員工撤離的同時,時刻不忘關心一線工人的安全轉移情況。
“請安全部牽頭,組織開展撤離點的安全保衛工作,加強臺風期間的巡查力度,務必保證人員絕對安全。”劉創強調。
一時間,撤離工作安全高效進行,僅用不到2個小時,各工區全體員工和家屬以及作業人員共計1556人全部安全撤離至22個安全避險點。
為保障避險人員正常就餐,在應急避險點,項目部還為所有避險人員提前準備好方便面、面包、礦泉水等一系列應急食品。
搶險沖鋒在前的逆行者
10日下午5時許,臺風“利奇馬”直襲杭州,致使降雨及風力突然增大。在項目k24+850位置,一處雨水井蓋因暴雨導致泥沙流入將井口堵死,雨水無法順著雨水井排出。積水越來越多,不到10分鐘,該處積水最深處已近50厘米。此時,道路仍有不少社會車輛經過,如再不進行排水,該路段將徹底癱瘓,帶來諸多隱患。災情就是命令!搶險隊接令后,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前去查明情況。由于無法進行人工排水,項目部又立即調來數臺柴油抽水泵和水車共同抽水。
眼看,現場的積水正逐步減少,搶險隊長崔先翔的心里終于松了一口氣。突然他的手機又響了,電話那頭反映有一顆行道樹被大風折斷倒在行車道上,車輛無法通行,交通已經中斷。崔先翔立即組織第二隊搶險人員趕赴災情點開始清理行道樹。“我們基本上處于24小時待命狀態,哪里有需要我們就出現在哪里!”崔先翔說。
臺風過境,重返家園
11日上午,臺風“利奇馬”對杭州的影響警報解除,項目領導班子第一時間趕到工地查看受損情況。各工區人員也陸續返回項目駐地,立即著手災后修復工作。經過短短半天清理整治,項目部已基本恢復正常辦公條件,安全部、設備部、工程部聯合對工地現場進行安全排查。
臺風兇猛無情,得益于項目部充分的防臺準備和周密的組織搶險,項目總體受災影響不大。據統計,在本次抗臺戰斗中,余杭高架項目應急小隊共計巡查80余次,出動巡查人員255人次,投入包括皮卡、水泵、貨車等搶險設備共計54臺,共計搶險59處。在這挾風裹雨的48小時,有堅守,有嚴防,有驚險,更有收獲。(王明亮)